菠羅蜜(Artocar  heterophylls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


菠羅蜜乃印度梵語(Paramita)之音譯,桑科常綠喬木,樹高20公尺以上,樹幹直徑可達1.5公尺左右。樹皮灰褐色,枝幹若受傷,會分泌出白色黏質乳液。


葉互生,花為單性聚合花,雌雄花序同時著生於同一植株上(雌雄同株異花),雌花偏生於樹幹及樹頭,雄花則分布樹上方及周圍小枝幹,為一典型之幹生植物。一年花期有兩次,大約12月至3月;8月至9月,以前者為主,果實成熟則在5~8月或1~2月間。果仁肉乳白色,質嫩,美味可生食,種子煮食後,風味如菱角,為熱帶亞洲一般貧民的重要食糧。


菠羅蜜原產地在印度,逐漸散播於泰國、緬甸等東南亞地區,大陸則分布雲南、福建、兩廣及海南島地區,臺灣以中、南部較適合種植。早期大陸滇緬游擊隊之大陳義胞撤退臺灣,安置武洛信國地區墾殖定居,即以家鄉充饑之主食菠羅蜜,隔海帶來臺灣繁衍,現今里港信國等六村處處可見綠樹如蔭,每至果期果香陣陣,令人流連不已。尤以當地國軍退輔會經營之吉洋農場尚保留不少菠羅蜜母樹,值得你我假日空暇一遊參觀。


菠羅蜜果實中量驚人,大果可達50公斤,一般可分為


  多漿果:果皮堅硬,肉瓤肥厚多汁,味甜香濃,品質較佳。


  乾漿果:殼較軟,用手指按捏熟果,果實表皮常見陷沒,肉瓤少汁,香味不及前者,食用價值較低。


除成熟果實美味可食外,未熟果亦可煮食當菜蔬用,村內印尼、越南媽媽很厲害,能煮食特殊辛辣口味之菠羅蜜佳餚。若有異味,只要浸入鹽水煮食,就能減少。幼葉也可以煮食,當成菜餚。聽說 郭有發 老師有特別的私房口味,期待我們能品嘗到不同風味!果肉曬乾後,甜而不臭,風味至美。


    菠羅蜜之木材,邊材部分顯現淡綠色,心材部分則顯橙黃色,可為黃色染料之用。再緬甸、泰國大多作為憎侶法衣之染料。菠羅蜜樹脂亦可利用。果肉中因含有大量醣類,熱量高。一般肥胖症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腦血管病變或冠心病患者,不可多食或忌食。菠羅蜜性平,味甘甜微酸,止渴解煩,醒酒益氣,令人悅澤。


    菠羅蜜的繁殖,以播種為主,即採即播,不用曬太陽,乾燥不發芽。扦插則以根莖行之,個人未試過,不瞭解成活率之高低,有興趣大家可以一起來嘗試。另外直接以枝幹之扦插法,因涉及白化處理和IBA藥物處理,屬較專業之作法,不另說明。高壓法成功率很高,幾乎100﹪發根,值得試試。嫁接則以六月行之最佳,砧木可以本種或小菠羅蜜之實生苗為之。


    校園中菠羅蜜,關福分校中為退休教師劉新鳳老師二十多年前親手所植,目前綠意盎然,為分校之校樹,受到全校師生之保護,每年總能提供師生甜蜜的回憶。廣興本校則由郭有發老師栽種於司令台左側,目前也以開出雄花,假以時日亦能提供大家美好的甜意。

jemi79568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