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在155年的一次大洪水〈類似88水災〉讓口社溪改道,洪水直衝村庄而來,造成家破人亡,生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。為此一部分村民遷徙到臨近地勢較高的坪頂,建立了廣興村〈新大路關〉,又於日據時代為改善水患而興建關福堤防時,約15戶人家遷建今天的建興村〈大路關寮〉,最後才形成今貌的口社溪。


話說大路關〈廣福村、舊大路關〉開墾之時,口社溪由中央山脈發源流至口社隘口進入平地,以北北西方向佈流於泰山〈加納埔〉與廣福〈大路關〉間低地往南華村〈舊南勢〉流往里港〈阿里港〉地區的武洛部落,再轉往九如鄉〈九塊厝〉而匯入高屏溪〈下淡水溪〉。因此口社西舊名為《武洛溪》,大紅水後改道,又因日本人將屏東平原散流的溪流全部整治築堤匯整現今之《隘寮溪》,為此也阻斷原溪道的水流,原河床亦被開墾成田庄,武洛溪之名不再被採用。今探訪舊河道實已無跡可查,唯在泰山、廣福兩村界一高勢之田埂勉能看出一絲舊河道的右堤,而左岸則因田作與產業道路已找不出蛛絲馬跡,整個舊河道僅剩農田水利會闢建的灌溉溝渠,只在雨季大雨之時,因地勢較低而積大水可判斷一二。


口社溪上流所在,三地門鄉口社村排灣族原住民為護溪保魚,重視溪流生態保育,汲汲發起村民護漁保育行動,亦將口社溪上流部分改以原住民口社的原音《莎卡蘭》來稱呼,所以口社溪上流現稱《莎卡蘭溪》。河流是土地之母,沒有河流早年土地的開墾就是一大問題,河流造就了村落,整個村落的人文歷史沿革與溪流息息相關,休戚與共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mi79568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